冯栋梁书法艺术网
联谊电话:13180079060
联谊电话:15832181921
网址:www.fdlsf.cn
地址:中国河北 石家庄市西里小区

故友相邀行 一路欢笑话人生

——与著名书法家冯栋梁先生同行印记

本报记者    张敏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人家写的好字,无论到了哪里总瞅着大街上商场、商店的门匾看个不停,若遇到自己心仪的好字,总是恋恋不舍,看个没完,甚至有时还用手比划着临摹一番,特别是对毛笔字情有独钟。记得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刚到邯郸矿务局上班,每次回来省亲或者回单位,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在石家庄转转,目的就是为了看看街上的牌匾。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书画展览活动,要想看看人家真正的装裱好的作品,几乎比登天还难。那时石家庄市比较繁华的只有中山路这一条街,当然,我选择的目标也就是这条号称“庄里第一街”标志性大道。至今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几个商店的牌匾,一个是座落在人民商场斜对过的“第一食品商场”和地处中山路闹市区的老字号“老万宝百货店”及当时河北省最大的文具专营商店,也就是现在东方购物中心所处的位置的“育新文具店”,虽没有署名落款,但那大气凝重的运笔和严谨规范的章法,使人久久难以释怀。

不知不觉时光走过了近三十个寒来暑往,我也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快当老公公的人,并回到了省会石家庄工作。原来的那几块令我神往的牌匾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变迁而成为了历史。但寻找那位写字老者的愿望始终没有让我减退,相信这一生我能见到他的。

2009年12月河北大名人书画院成立三周年庆典大会,如期在省会石家庄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我作为媒体记者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座落在石家庄火车站对面的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二楼,各位名家的书画作品,挂满了整个大厅,一位美女正在那里神情专注的演奏着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为庆典凭添了几分古朴雅致。接待厅对面就挂着冯栋梁先生所书的“慢饮茗茶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的竖幅书法力作,让我再一次感到了苍劲有力,洒脱自如的震撼。走廊里挤满了前来观看学习的书法爱好者和书画大家们,各路媒体记者也纷纷穿梭在人群之间,尽可能的捕捉着自己所需的采访对象。我忙向画家史安东和几位好友打听冯栋梁的行踪,均说他很忙来与不来还不一定,不过按说他出任河北大名人书画院的副院长应该来,可一直到中午我们的宴会开始,冯栋梁的身影还没出现,我不免有几分失望。便坐在一个角落,百无聊懒的听着主持人喋喋不休的唠叨。这时一位年近六十岁的人来到我们席间,一路匆忙,一身朴素,一脸微笑,众人忙站起来给他让座,我也象征性的站了一站。一阵寒暄过后,酒菜陆续上桌,接下来就是喝认识酒,互递名片。这时那位老者指着我说:“这位不认识,请问尊姓大名?”我忙说:“鄙人张敏,在媒体从事采编工作。”老先生递上一个名片说了句请多关照,便坐了下来,出于礼貌我打开看了一眼,顿时浑身一震,原来眼前这位这个不起眼的人就是著名书法家,自己寻觅了近三十年的偶像冯栋梁先生,不过,坐在我斜对面的冯先生与我想象中的冯先生差距太大了,按我对他的字以及时间推算,冯先生怎么也得七十开外,不会是重名吧。我忙敬了他一杯酒说:“您就是在八十年代为石家庄老万宝商场题字的冯栋梁先生?”他笑着说:“是我,那时还年轻,字写得不好,欠功力,谢谢你还记得那个匾。”从此,我俩的话也多了起来,谈得也很投机,大有几分相见恨晚的意思。不知不觉的宴席要结束了,也就在这时平山县政府的一位领导来电话,约我到平山做客,我便征求冯老师的意见是否与我一同前往。没想到冯老师欣然同意,并约定各回各家拿上自己的印章。

车行驶在宽阔的石阎公路上,我和冯老师继续着我们的话题,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娓娓深情,我也从中多多少少的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1953年,冯栋梁出生在河北省保定高阳县,三岁随父母来到石家庄。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幼年的冯栋梁只能跟着他的四姥姥一起生活。这位老人虽不是他的亲姥姥,但为他们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冯家的姐弟三人都是老人拉扯大的。老人一生独居,丈夫参加革命后多年没有音讯,1980年老人与世长辞,留下的遗憾是没有找到丈夫的任何消息。直到1989年,原石家庄地委的一位姓胡的专员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方波烈士的家属,原来冯栋梁的四老爷参加革命后,一直坚持敌后斗争。在解放前夕的一次斗争中被敌人包围在地道中,宁死不屈,杀身成仁,为国捐躯,时任北京大兴县委宣传部部长。老人对冯栋梁成长的影响很大,从小就教育他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志存高远,努力上进,对国家有用的人,做事要扎扎实实,做人要善良宽厚。谈到这里冯栋梁的表情异常庄重,眼圈也湿润了,看得出他对老人的深情厚谊和无限的怀念。

冯栋梁习字应该追溯到他上小学时期,那是他们每周一节大楷课,主要是临摹柳体。当时在班里他的字写得算好的,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和当范例在校园展出。很多时候他交上去的作业,老师都给他画上圆圈。教他们大楷课的老师姓曹,还不断给他开小灶,从字体的间架结构,到运笔的走向力度,都为他认真讲解,为冯栋梁日后走入书法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年的冯栋梁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天真无邪,也能使出一些奇思妙想的怪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3岁的冯栋梁和大杂院里的孩子们凑在一起写毛笔字,宣传毛泽东思想,实在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地方,他和小伙伴们就用白灰在墙上刷出一个一米宽,两米长的大方块,干后用毛笔写上毛主席语录,大杂院的大门也有了用武之地,他编了一幅对联“革命舵手毛主席,世世代代不能离”写在了上面。直到2000年老房子拆迁,门板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每每讲起这些,冯栋梁的脸上都会流露出开心的欢笑,仿佛他又回到了那个童稚无邪的年代。1969年,冯栋梁在石家庄市百货公司上了班,主要从事商业美术广告宣传的设计制作,一有新产品上市,他就在1米×2米的牌子上糊上纸,刷上白色的广告色,等干后在打好格,写字或画画。遇到紧急通知下达,就得没明没夜的加班了,熬通宵也是常事。

1975年,石家庄铁路俱乐部举办了书法学习班,急于充电的冯栋梁,马上报了名,参加学习。授课老师是赵士恒、戴广宁(补丁)还有胡旻等老师。虽说学习班只是每周日晚上7点半至9点半两个小时的,但对于冯栋梁日后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冯栋梁有幸拜著名书法名家赵士恒先生为师。1980年,冯栋梁从报纸上看到国家在深圳举办“红荔杯”全国书法大赛,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一幅“神州振兴,华夏腾飞”的作品,寄到了大赛组委会,没想到时隔不久,组委会来信通知他,荣获了优秀奖,并寄来了奖品。

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平山县政府招待所,几位县领导早已等候在那里。一看我把冯栋梁这位书法大师带到了平山,他们心里更是欣喜万分。我们被接到了会议室,一看笔墨纸砚早已备齐,看来是早有准备了。我和冯老师对视一笑,既来之则写之吧。老师熟练地拿起笔,蘸饱墨,稍一定神,眨眼功夫,“思逐风云”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赢得众多围观者的阵阵喝彩,就这样,我两轮番上阵,一直干到晚上八点,才让我们去吃饭。

第二天起床后,我们稍微的休息了一下准备回石家庄。这时我的手机响了,一接才知道是我的一位在温塘镇政府工作的老朋友,得知我和冯老师在招待所,死活非让到温塘泡泡澡不可。我们知道老友的真正目的,但不去又不行,也正在此时,县领导秘书到了我们房间,告诉我们车已备好,温塘有人等你们。我俩只得从命了,坐上了县里派的四个圈儿往温塘赶。一路上依旧是谈笑风生,妙语不断,惹得司机师傅也受感染,跟着我们笑个不停。当我问起冯老师至今一共写了多少块牌匾时,他说我也记不起来了。但我只记得第一块牌匾是1982年,我为河北省最大的专业文具商店写的高0.8米长5米的“育新文具店”的牌匾。到了九十年代初,又改成了“国营育新文化用品商店”牌匾还是我写的。后来就相继写了“第一食品商场”、“老万宝百货店”等等。

说起写牌匾,冯老师还有一段引以自豪的佳话。2009年9月的一天,冯栋梁接到一个江西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方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一位领导,他们想请冯老师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王佐同志的故居题写匾额,这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王佐同志的家人通过网上比对筛选,选中了冯老师的字,但没有报酬,问他是否可以。冯栋梁欣然答应,并表示我一定写出精品,尽快寄去。说到做到,他连写了横竖各一幅“王佐故居”寄到了江西供选用。很快江西打来电话,为他的非凡书艺和无私奉献表示感谢,还要求他再为博物馆题写一幅作品,作为馆藏。冯栋梁凭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爱戴,又写了一幅“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作品,寄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生活中的冯栋梁爱好广泛,笛子、二胡、小提琴玩儿得不亦乐乎。尤其偏爱国粹京剧,闲暇无聊之际还爱喊上一嗓子,对那些京剧名角更是追捧不已。2009年9月25日、26日,石家庄市京剧团应邀到香港演出,临行前,为省会市民汇报演出两场。主要剧目是《铁弓缘》、《卖水》》《虹桥赠珠》等,主演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的弟子赵玉华,为了给弟子增加信心,刘长瑜将来石家庄亲临指导演出并陪同前往香港。得知此消息后,受市京剧团副团长赵玉华之托,冯栋梁连夜赶写了一幅“红灯传盛世,铁梅誉中华”的书法作品加以装裱,趁着演出结束之际,上台送到了刘长瑜手中。本来刘长瑜那几天由于车马劳顿,身体欠佳,没有为省会观众献艺的安排。可看到冯栋梁送给她那满含真挚情感的礼物后,马上招呼乐队伴奏,为石家庄的观众献上了一段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红色经典样板戏《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以回报冯栋梁和全石家庄市人民。难怪人们对冯栋梁说:“老冯啊,今天我们可是沾了你的光了,否则,怎么能听上小铁梅的红亮的心呢?”

说起最高兴的事,冯栋梁还是不由自主的讲起了他为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写字的经历。那是2008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发起组织了关于长城书法作品征集的活动。闻此,冯栋梁经过精心构思,拟定书写一幅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锐意开拓进取精神作品参加这次活动,几经推敲,他选定了“华魂”二字。那几日,虽说不到酷暑,但素有北方小火炉之称的石家庄,已是燥热难耐了。就在这种环境下,老冯每天写十张纸的“华魂”二字,每十张中选一张,连写三十张,最后在三张中挑出一幅精品,寄到了北京。通过专家们的严格甄选,冯栋梁那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力作“华魂”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被选定并永久性地镌刻在了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口,该作品与代表着中华民族之魂的万里长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2008年6月,组委会给冯栋梁发来了荣誉证书,授予他“中华杰出人物”及您的名字及“华魂”的书法艺术作品荣誉镌刻在居庸关长城中华爱国功德榜上。落款是: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

汽笛声伴着我们的欢笑声,一路开到了温塘镇。老朋友相见,我们没有握手,只是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到办公室侃了一会儿,我们又开始舞文弄墨了,那天我们写的都不少,但并不觉得累,挺开心的。到了晚上朋友怕陪不好我们,又叫了几个人来,一起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我喝的有点高了,和冯老师回到房间,走路开始画圈了,眼睛也不好使了,看着门框都是歪的。拿出房卡怎么也塞不进锁眼里,就那么折腾了好长时间,还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冯老师可能是听到了动静,出来看着我这幅德行说:来兄弟,哥哥给你开。我忙说:不用,我能开开,你早点休息吧,明天咱还要回家呢。就在我俩说话的一瞬间,只听“彭”的一声,也不知道怎么弄得门开了。



上一条: 抒天地光华 咏世间雄魂
下一条: 笔端凝气势 字间显精神 ——记河北省著名书法家冯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