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栋梁书法艺术网
联谊电话:13180079060
联谊电话:15832181921
网址:www.fdlsf.cn
地址:中国河北 石家庄市西里小区

——作者:郭红玉 2009-03-23
对于热爱书画艺术的老一代石家庄人,提到二十年前石家庄中山路上的《老万宝商场》、《碧春茶叶店》、 《第一食品商场》等大字牌匾,冯栋梁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对于新一代的书画爱好者,他的名字常常被误以为是历史中的人物。2008年“华魂”二字在长城上的镌刻,让他再一次名扬中华,走进我们新一代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的视野。2009年2月18日《河北当代书画》采访了冯栋梁老师,希望读者能够随着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人不现而字远扬的年轻的老书法家。
冯栋梁,工艺美术师,1953年9月出生,现任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交流、创意书画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河北分会副会长,河北省侨商会艺术家联谊会副会长,河北省当代书画院常务理事,河北省现代美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
引:与冯老师促膝而坐,没有想象中的距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清爽与谦和。将近六十并无老者的年迈,岁月在他的发间留下了一些斑白,但是在他的身上却似乎手下留情,让初次见面的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位经历了文革,并且对之有深刻记忆的人。代沟也不知不觉间淡化。我心中也庆幸能够采访这样的一位老师。
郭红玉(以下简称郭):冯老师,很高兴能够采访您。您的榜书、牌匾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字体上有魏碑的风骨和雄浑,也不乏帖书的灵动、秀气。那么在书法的取法上和个人的风格上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冯栋梁老师(以下简称冯):对于书法练习的取法,最好是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古人字帖为切入点。因为只有这样,你自己喜欢了,才容易坚持,兴趣是让你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根本动力。如果要成为一名书法家,就需要下多年的功夫,临写多种字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吸收各种帖子的优点,也是一种过滤的过程,筛选的过程,最后融合各种字帖的优点之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自己的字。这个过程就是从兴趣到风格的漫长的过程,从人到字都得到提升,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的形成。
郭:您从练习书法,到形成自己现在这种风格,这一路上的故事也给我们讲讲?
冯:(笑了笑)我们那个时候,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周一节大楷课,主要临写柳公权的字帖,我从小在班里属于写字好的,也经常被选入学校、区里举行的作品展览,老师也比较重视,那时候有一位40多岁姓曹的老师,经常的对我的字进行指导,会告诉我结构上的一些缺点,以及需要怎么改进,虽然好多年不见老师,但印象还特别深刻。这些指点以及大字能参加展览的激励对自己都是有帮助的。
下一个阶段就是文革时期了,1966年,13岁的时候大院里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凑一班写大字,宣传毛主席语录,以及文革“十六条”。那时候就是用白灰在墙上刷一1米2乘80的方块,之后再用墨汁写。我那时还在我们大院的木门上写过一幅对联,一直保存到2000年拆迁的时候还能清晰地看到,至今还记得它的内容:革命舵手毛主席,世世代代不能离。在那个时期,经常参与这些语录的宣传,漫画宣传,中学时也在黑板报上画过毛主席的头像。到四十年后再想起这些往事,感觉跟游戏一样,那时候兴趣也多,还爱玩乐器,笛子、口琴、二胡、小提琴等,印象都挺深刻的。
我上班之后,进入了商业美术这一行。那时候在商场工作,主要是画商业广告,做商业橱窗,写一些条幅、标语什么的。在这时候,我的爱好也是比较广泛的时候,自己亲手制作的天安门模型和放光的电动商业橱窗在89年的国庆时获得了一等奖。
也就是在这段上班时期,大约72年,自己有了把书法水平再次提高的意识。因为那时候常常要写标语、条幅,都是在红纸上用毛笔写。领导常常是在下班的时候告诉我说:“写一个三百字的通知,明天就用”。你想,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像文革时候只是简单的传播口号、思想,那是要给大家看的,是公司的一个形象,写的差了太不像话了。于是自己就开始琢磨这些字应该怎么写,怎么安排,在字数上结构上都得揣摩。不过那时候一点书法的意识也没有,也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什么家,只是想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1975年,我参加了铁路俱乐部的书法班,大概有四五十人,是一个自发的学习集体。每周日都有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后都会给我们发一张宣纸,作为作业,下次活动的时候带来由老师点评、互相学习。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有幸结识了对我影响特别大的赵士恒老师,在他的指导之下,练过颜体、柳体、赵体、魏体等,最后经过自己学习、过滤之后我选择了现在的这种字体。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练习书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以后打下了很深的基础。也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
郭:在自己的风格形成之后,大家的接受也是一个过程,现在的也有许多的书法爱好者都称自己的书法很好,但是大家不知道,于是去参加很多的组织、社团什么的,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冯:在这方面,我认为不要把名看的很重,不要急功近利,那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应该有的心态。好的书法,那要经过时间来证明的。但是对于参加一些社团组织什么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选择参加一些社团,对自己是一种鞭策,能够防止自己懈怠、散漫。同时这些书画组织在书画界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因为正是它们促进着我们这些传统书画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省会的文化氛围,帮助人们提升文化素质修养。
在这方面,就河北省内而言,石家庄的文化底蕴其实不够深厚,相对来说,保定、邯郸的文化底蕴、氛围要强一些。我们石家庄需要这些文化社团来繁荣文化这块市场。
郭:在书法界,传统与创新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讨论也很频繁,可它仍然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看法?
冯:这个问题的确不好界定,既要向传统学习也要有自己的风格,那样才是真正的书法家。传统的东西是一个基本功,只有对于传统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你的书法才会有内涵。同时,时代在发展,我们也离不了创新。要求变,但是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取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取其精华吧,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郭:那么说到创新,如今的书法界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狂怪之风很是常见,就这一现象您持什么样的观点?
冯:其实这就是一种急于求成的现象,太急着追求自己的风格,路子就走的不正了。书法家这条路难走之处就在于,能不能静下心来、埋下头来认真的练字,其实书法比绘画还要难。就像赵忠祥说过的类似的话:十年能出一位画家,但十年出不了一位书法家。
郭:很多人都认为个人涵养与书法的关系很是密切,如: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但是无论当代还是历史上,大贪官也有很潇洒的字,也有冠绝一时的书法,比如蔡京。对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冯: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同时字因人贵,人以德崇。你提到的蔡京,还有秦桧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其字颇有造诣,是曾经冠绝一时,写的字肯定也是有他的妙处,但那是因为那个时候,书写工具就是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后来呢?人们因为他的人品,收藏者也不屑于收藏了。像王右军、颜真卿、刘墉等,品行高洁、德才兼备的人,千载不朽,流传百代,备受推崇。
所以说,练习书法一定要先有德,字因人贵,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被大家所认可的书法家。
郭:对于书法这门艺术,曾有人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的皇冠,您是怎么看待的?
冯:我赞成这种观点,从楷书到草书,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从楷到行再到草,是逐渐简化的过程,正如设计企业的标识一样,繁与简的反复推敲,到最后的时候是一种气韵贯通,高度的概括与提炼。但是楷书是基础,也是最难写好的,在各种书法展中,楷书的精品的确也不多见。
郭:冯老师,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多,您的字被石家庄人所知也是在年轻的时候,估计那些只闻其字未见其人会大吃一惊?这也跟您练习书法有关吧?
冯:说起这个,还真是有不少笑话。
1988年,我在河北师大美术系上大专班的时候,石家庄的一个郭先生(老总)就想让我给他写一幅牌匾大字,但是他不认识我,就让他的司机在石家庄的大街上四处转,见到我写的牌匾就进去打听我的联系方式。经过几翻周折之后,终于得知他的一个下属单位的职工——赵大姐跟我住一个胡同。之后一天下午赵大姐在路上碰到我,说了这事,带着我过去了。一进公司大院,郭先生等几个人背对着大门,在一起看花。赵大姐叫了一声郭总,郭总回头的时候,看了我们一眼,一脸严肃地说:“什么事啊?”(平时找他办事的人比较多)。我邻居就反问他,你不是要请冯栋梁给你写牌匾大字吗?郭先生惊讶的转过身:“这就是冯栋梁老师?怎么这么年轻,看过您写的那么多牌匾,还以为写的人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者呢”。于是就很热情的迎我们进屋。还送了一对提前准备好的红石镇纸。郭总的司机小李(我同学的弟弟),见到我也特别诧异,说:“栋梁哥,是你啊?我一直以为是重名重姓呢,没想到你能写出这样的字,真是没有想到。”这件事就是写两米大字“耀华宾馆”时候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还不少,说来挺好笑。
2007年的夏天,我的书法作品《观海听涛》在一家画廊展出,参观的观众之中,有位老者指着《观海听涛》说:“诶,这不是冯栋梁的字吗,他应该已经过世了吧?”那个画廊老板就笑了,说:“冯栋梁可是比我还年轻呢。”那个人就反问道:“啊?!他不就是写牌匾很好的那个人嘛,八几年在石家庄就很出名,当时就有人说他五六十岁了,现在不得七八十岁啊”那馆长就笑了说:“是那个冯栋梁,但是他还很年轻,才五十多岁,还好好的在世呢!”
练习书法就跟气功一样,对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
郭:这肯定也跟您的心态一样,您给我的感觉,不止是外在的年轻,跟您谈话,给人的感觉也很轻松,恬淡。在艺术这条道路上有什么新的打算和理想吗?
冯:艺术理想谈不上,不过这些都是辛苦换来的,以后也还是脚踏实地,继续学习吧!。艺海无涯,学无止境,还得多学、多看、多练,不断前进。
当然我现在也经常给别人写牌匾。书法对于我来说每幅作品都如同一部交响乐,每一笔都有它自己的分量,就好像每个字都有生命,都会呼吸一样,这就需要特定的状态和心态来把它写好。
总之,就是以我现在的心态,不断的创作出新的作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创作之中。
郭:谢谢冯老师!冯老师的为人正如您的书法一样,谦和,而又不乏风骨。冯老师一直以来的这种处世风格也让我很敬仰,真实、谦和做人。相信以后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好,希望看到您更多、更好的作品。
上一条: 剑墨倾城冯栋梁下一条: 笔端凝气势 字间显精神 ——记河北省著名书法家冯栋梁